《中国哲学简史》第一章。
作者 |
冯友兰 著 (涂又光 译) |
状态 |
阅读中 |
简介 |
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最佳入门读物 |
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
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
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,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。
|
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,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。
- 什么是哲学
- 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。
- 这种反思的思想的对象是人生,不是宇宙,也不是知识。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,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。知识论,人生论,宇宙论等等各种“论”,都只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。
- 什么是宗教
-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。事实上,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,包括迷信、教条、仪式和组织。
- 按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宗教,就可以看出,儒家不是宗教。道家和佛学是哲学的学派,而道教和佛教才是宗教。
- 中国人为什么不关心宗教
- 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,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,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、最迷人的部分?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,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?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,不是宗教,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,毫无觉解?
-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,可以叫做“超道德的”的价值。爱人,是道德价值;爱上帝,是超道德价值。这里所说的上帝,为斯宾诺莎哲学里的上帝,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,实际上是宇宙。基督教的上帝是有人格的,爱上帝可相比于子爱父,因此严格来讲,基督教的爱上帝是准超道德价值。
-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,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。他们不大关心宗教,是因为他们及其关心哲学。他们不是宗教的,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。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、欣赏了超道德价值,而按照哲学去生活,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。
- 哲学的功用
-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,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(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),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——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,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。
- 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、为道的区别。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,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精神的境界。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。
- 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的价值,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,甚至要纯粹的多,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。
-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,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。
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
- 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?
- 有各种的人。对于每一种人,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。
- 专就一个人是人说,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?照中国哲学家们所说,那就是成为圣人,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。问题就在于。人如欲得到这个“同一”,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,或甚至必须否定“生”?
- 入世哲学与出世哲学
- 欲得到最高的成就,必须脱离尘罗世网,必须脱离社会,甚至脱离“生”。只有这样,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。这种哲学,即普通所谓“出世的哲学”。
- 另有一种哲学,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。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,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。这种哲学,即普通所谓“入世的哲学”。
- 从入世的哲学观点看,出世的哲学太理想主义的、无实用的、消极的。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,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、太肤浅了。
- 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,我们若了解它,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,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。它既入世而又出世。……
“不离日用常行内,直到先天未画前。”
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。有了这种精神,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,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;它是很实用的,但是并不肤浅。
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,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。中国哲学的任务,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。这并不是说,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。它们还在那里,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,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。如何统一起来?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。求解这个问题,是中国哲学的精神。
|
- 圣人的人格
- 中国哲学以为,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,就是圣人。
- 他的人格是所谓“内圣外王”的人格。“内圣”,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;“外王”,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。
-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“内圣外王”之道,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,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。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,而且是要体验它。它不单是一种智力游戏,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。正如我的同事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刊的手稿中指出的:“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。其所以如此,因为道德、政治、反思的思想、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;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。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;他自己以身载道。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,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,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,连续地、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,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。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,因为一中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,丧失他的宇宙。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,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,或尝试着行动。这些都不能分开,所以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学家的合命题,这正是‘合命题’一词的本义。他像苏格拉底,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。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,关在书房里,坐在靠椅上,处于人生之外。对于他,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,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;在极端的情况下,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。”